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文化創意產業
Cultural Industries 
開課學期
110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李令儀 
課號
Soc3052 
課程識別碼
305 3074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社103 
備註
限學士班學生
總人數上限:50人
外系人數限制:20人 
課程網頁
http%3A%2F%2F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自1980年代以降,文化創意產業在許多國家已逐漸成為經濟活動的核心,有論者認為,符號性創意和資訊正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重心,甚至宣稱文化產業儼然成為其他產業轉型的模範。不過,也有其他研究者持相反看法,他們認為文化產業其實和其他產業越來越相似,受商業邏輯所主導,逐漸失去身為一個經濟部門的特色。另一方面,文化藝術創作者和輔助他們的文化工作者(或稱文化中介者[cultural intermediaries])則力圖抵擋前述的商業或資本邏輯,他們希望維護自己在文化創作或產製上的相對自主性,能在獲利邏輯之外,保有「為藝術而藝術」的自主空間。這種在文化自主性和經濟獲利兩極之間的拉扯,構成了文化產業的張力和內在矛盾,也讓這類產業呈現了更複雜豐富的意涵。
課程設計將規畫四部分的主題,包括:1.從文化工業到文化產業、2.從守門人和文化中介者的角色、3.產業與市場、4.文化場域和全球再生產等,由引介早期的經典論述到21世紀的研究反思,探討全球化的趨勢下,文化產品的產製、傳播與再生產的邏輯。
 

課程目標
課程進行將結合教師講授、專家演講、影片賞析等多媒體教學,小組討論及實地參訪等,希望培養學生對文創產業運作的解析能力,以及產業實作的潛力。 
課程要求
課程要求與評分標準:
1. 閱讀指定文獻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(10%):要深入瞭解一門學術領域,主動閱讀和思考,遠比被動聽講收穫更多。希望修課或旁聽同學能認真參與並聆聽討論,針對彼此論點給予適當且有意義的回應;若能適當結合自身經驗,乃至近期時事提供思辯論點,將更有助於釐清概念及促進討論。這樣的能力及態度,不只在學術上是重要的,更是公民參與公眾事務時的重要素養。
2. 深度書評(個人作業)(15%):請在指定的選讀教材中,挑選一本書,撰寫深度閱讀報告,字數在兩千字左右,除摘要文獻重點外,也給予深度評論或與文獻主題對話。
3. 分組作業(40%):請在前五週尋找其他同學,組成人數5~7人的小組,選定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主題,進行小規模但有系統的研究,依照課程的進度,逐步在小組間及與老師討論中擬定撰寫出具有(1)明確且有意義的問題意識(2)文獻回顧(3)研究方法(4)初步發現(5)結論的期末報告(引用格式請參考《台灣社會學》)。小組成果將在第16週上台報告,同時書面成果(約六千到八千字)請於學期第18週(01/20)上傳至教學平台。
4. 分組實作:文創習作(35%)
以5~7人為一組,選擇一項文創產品的創作模式(雜誌、同人誌、微電影、紀錄片、Podcast、桌遊等),呈現這學期分組作業的主題,內容和主題可與3. 分組作業相同,也可採用另外的創作主題。如果以影音作品呈現,需經過剪接、簡單配樂、上字幕或提示卡,長度在十分鐘左右。若能運用課程所介紹的概念,具有分析性更佳。創作成果將在期末發表成果和同學分享,並接受同學互評。

不管是個人作業或分組報告,請勿抄襲或不當引用文獻,如有犯者,以零分計算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四 12:00~14:00 
指定閱讀
Hesmondhalgh, David著,廖佩君譯(2006) 文化產業分析。台北:韋伯文化。
理查.考夫著(2003)文化創意產業──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。台北:典藏。
 
參考書目
布赫迪厄(2016)布赫迪厄論電視。台北:麥田。
Marita Sturken、Lisa Cartwright (2013)《觀看的實踐: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 化導論》,台北:臉譜。
吉見俊哉(2015) 媒介文化論: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。台北:群學。
深度書評選讀教材
《天才:麥斯威爾‧柏金斯與他的作家們,聯手撐起文學夢想的時代》,新經典文化
《天才的思考:高畑勳與宮崎駿》,新經典文化
《毋甘願的電影史:曾經,台灣有個好萊塢》 ,春山出版
《漫威宇宙:史丹李與他的超級英雄》,漫遊者文化
《搖滾經濟學》,天下雜誌
《創意電力公司:讓創意與商業完美結合、企業永續成功的秘密》,遠流
Elberse, Anita (2014) 超熱賣商品的秘密,大塊文化。
邁克‧史密斯、拉胡‧泰朗(2018)3S風潮:串流、分享、盜版,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產業的未來,台北:日月文化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出席與課堂參與 
10% 
參見課堂要求 
2. 
個人作業 
15% 
參見課堂要求 
3. 
文創習作 
35% 
參見課堂要求 
4. 
分組作業 
40% 
參見課堂要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09/23  導論:課程簡介 
第2週
09/30  Nobody Knows? 文化創意產業的特性

理查.考夫著(2003)文化創意產業──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,導論:創意活動的經濟資產,p.3~32。(Caves, Richard (2000) Creative Industries: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. Introduction.)
Hesmondhalgh, David著,廖佩君譯(2006) 文化產業分析,導論。台北:韋伯文化。(Hesmondhalgh, David (2013) Cultural Industries. Introduction. London: Sage.)
參考閱讀:
Garnham, Nicholas (2005) From Cultural to Creative Industries: 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“Industries” Approach to Arts and Media Policy Mak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,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1: 15-29.
李令儀(2019)賣座與否誰能料?文創市場需求不確定的風險與機會 (https://twstreetcorner.org/2019/07/30/leelingyee/) 
第3週
10/07  文化工業vs.大眾文化
馬克.霍克海默、提奧多.阿多諾著,林宏濤譯(2009)啟蒙的辯證,文化工業:作為群眾欺騙的啟蒙。台北:商周。(Horkheimer, Max and Theodor W. Adorno (1972) The Cultural Industry :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. Pp.120-167 in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. New York: Continuum.)
Adorno, Theodor (1997)文化工業再探。見Jeffrey C. Alexander and Steve Seidman編,文化與社會。台北:立緒。
Benjamin, Walter(2012)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,啟迪:本雅明文選,p.282-323。台北:香港:牛津大學。(Benjamin, Walter (1969)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. In Hannah Arendt(ed.) Illuminations. Pp. 217-252. New York: Schoken.)
Swingewood, Alan(1993)大眾文化的迷思,第五章〈大眾文化或是文化的民主化〉,頁149-179。台北:遠流。
參考閱讀:
朱元鴻(2000)文化工業: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。見張苙雲編,文化產業: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,頁11-45。台北:遠流。
Gans, Herbert J. (1985)雅俗之間:通俗與上層文化比較,第一章〈大眾文化的批判〉,頁19-68。台北:允晨。
Hall, John R. and Mary Jo Neitz (2002) 文化:社會學的視野,第五章〈工業主義與大眾文化〉頁143-175。北京:商務。
 
第4週
10/14  文化產業:複數型態的產業
Hesmondhalgh, David著,廖佩君譯(2006) 文化產業分析,Ch2 評估文化產業,頁49-85。台北:韋伯文化。
考夫(Caves, Richard)(2003)文化創意產業──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(上),第一章〈創作者如學徒〉,頁3-57。台北:典藏。
參考閱讀:
Victoria D. Alexander著,張正霖、陳巨擘譯,藝術社會學: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。台北:巨流。第五章、第六章。
Davis, Howard and Richard Scase (2000) Managing Creativity: The Dynamics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. Ch3, Ch4.
Crane, Diana(2001)文化生產 : 媒體與都市藝術,第四章〈全國性文化工業中的文化生產〉頁50-78。南京 : 譯林。
 
第5週
10/21  守門人的位置與角色
Hirsch, Paul (1972) Processing Fads and Fashions: An Organization-Set Analysis of Cultural Industry Systems.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, 77: 639-659.
Escarpit, R.(1971) Sociology of Literature, Part III. London: Frank Cass & Co.(中譯:文學社會學。上海:譯文出版社。)
參考閱讀:
蓋伊(Gay, Peter)(2009)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,第四部〈奠基者〉,頁49-123。台北:立緒。
 
第6週
10/28  文化中介者
Nixon S, and du Gay P (2002) Who needs cultural intermediaries? Cultural Studies 16(4):495–500.
Negus, Keith (2002) The Work of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Enduring Distance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. Cultural Studies 16 (4): 501-515.
參考閱讀:
Smith Maguire, Jennifer and Julian Matthews (2012) Are We All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Now? 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in Context.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5: 551-562.
李令儀(2014)文化中介者的中介與介入:出版產業創意生產的內在矛盾。台灣社會學(28): 97-147。
Bourdieu, Pierre (1984) Distinction: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. Ch6 Cultural Goodwill, pp. 318-370. London: Routledge & Kegan Paul.
 
第7週
11/04  文化的生產、配銷與接收
Griswold, Wendy (2008)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,Ch4,p.117~160、Ch7 (Griswold, Wendy (2008) Culture and Society in a Changing World. Ch4, Ch7.)
參考閱讀:
Beckert, Howard (2008) Art World. Ch4 Distributing Art Works. pp 93-130.
 
第8週
11/11  文化政策的影響
Hesmondhalgh, David著,廖佩君譯(2006) 文化產業分析,Ch 4。台北:韋伯文化
班克斯(2015)文化工作的政治。第三章〈治理術與文化工作〉,頁71-111。台北:群學。
參考閱讀:
林麗雲(2000) 台灣威權政體下「侍從報業」的矛盾與轉型:1949-1999,見張苙雲編,文化產業: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,頁89-148。台北:遠流。
Lessig, Lawrence (2008) 誰綁架了文化創意,第二部「財產權」,Pp.127-269。

【分組作業提案分享I】書面1000字(上傳教學平台)+每組3~5分鐘。 
第9週
11/18  文化產業發展:大公司所向無敵?
邁克‧史密斯、拉胡‧泰朗(2018)3S風潮:串流、分享、盜版,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產業的未來,Ch2 歷史回顧、Ch3 只要多付點錢。台北:日月文化。
Bettig, Ronald and Lynn Hall(2013)大媒體的金權遊戲:為什麼有權力的人都想要搞媒體?第3章,好萊塢電影工業:我們真的需要嗎。

【分組作業提案分享II】每組3~5分鐘。 
第10週
11/25  長尾理論
克里斯‧安德森(2006)長尾理論:打破80/20法則的新經濟學。Ch1~Ch8。台北:天下文化。
 
第11週
12/02  專家演講
講師:動畫長片「幸福路上」導演宋欣穎
 
第12週
12/09  長尾vs.超熱賣商品
Elberse, Anita (2014) 超熱賣商品的秘密,前言、Ch1 超級強檔商品賭注,p.7~65。台北:大塊文化。
邁克‧史密斯、拉胡‧泰朗(2018)3S風潮:串流、分享、盜版,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產業的未來,Ch5 暢銷商品與長尾效應。台北:日月文化。
參考閱讀:
搖滾經濟學,ch4 超級巨星模式,才華小差異如何滾出大優勢
 
第13週
12/16  業餘者與自由工作者的崛起
克雷‧薛基(2011)鄉民都來了:網路群眾的組織力量。Ch4~Ch6。台北:貓頭鷹。
邁克‧史密斯、拉胡‧泰朗(2018)3S風潮:串流、分享、盜版,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產業的未來,Ch7 還權於民。台北:日月文化。
參考閱讀:
Peterson, Richard(陳坤賢譯)(2011)〈非實體傳播時代下的音樂產業〉,收錄於李天鐸編著,文化創意產業讀本:創意管理與文化經紀。台北:遠流。 
第14週
12/23  文化場域
張誦聖(2014)現代主義‧當代台灣:文學典範的軌跡,第二部分,第二章〈「文學體制」、「場域觀」、「文學生態」──台灣文學史書寫的幾個新觀念架構〉。台北:聯經。
Bourdieu, Pierre (1993)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. Cambridge: Polity Press.
Ch1.
 
第15週
12/30  全球化與新媒介
Lampel, Joseph, J. Shamsie (2006) Uncertain Globalization: Evolutionary Scenario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. Pp. 275-286, in The Business of Culture: Strategic Perspectives on Entertainment and Media.
Miller, Toby等著(馮建三譯)(2003)全球好萊塢,導論、第一章〈好萊塢史、文化帝國主義與全球化〉。台北:巨流。
Wu, Tim(2018)注意力商人:他們如何操弄人心?揭密媒體、廣告、群眾的角力戰。Part V 網路是充滿創造者的國度。台北:天下文化。
參考閱讀:
Featherstone, Mike (2009)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,Ch8、Ch10。
Lash, Scott, and Celia Lury, (2010)全球文化工業:物的媒介化,第八章〈巴西文化工業:圖像、市場、展示〉。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。
斯丹迪奇(2016)社群媒體前兩千年。第十一章〈社群媒體的重生:從ARPANET到臉書〉,頁275-304。台北:行人。
林淇瀁(2014)場域與景觀:台灣文學傳播現象再探。卷三:〈尋找書寫新部落:台灣作家「部落格」傳播模式初探〉、〈文本協商:台灣作家「部落格」傳播模式再探〉,頁285-324。台北:印刻。
Castells, Manuel (2003) The Culture of the Internet. In The Internet Galaxy: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net, Business, and Society. Pp. 36-63.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塞荷(2017)拇指姑娘。台北:無境文化。
 
第16週
01/06  分組作業分享與課程總結